学院举行“信息化教育学术论坛(2016—2017)”第三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10浏览次数:1348

 2016929日下午,我院“信息化教育学术论坛(20162017)”第三讲在新校区综合楼学术报告一厅举行,李建珍教授与高海燕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南国农先生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思想的实践探索”、“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指标建构”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张筱兰教授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共2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

 

 李建珍教授首先介绍了南国农先生作为新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然后围绕学院“十三五规划”中“培养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的专业发展思路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发展目标,从剖析专业名称、定位、定义、本质与逻辑起点入手,结合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南先生专业建设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的基本思路,阐述了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指导思想,学科专业的三件大事,教育技术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建立、办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以及电化教育实验;同时,还结合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和兄弟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详细介绍了学院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李建珍教授报告中对南先生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给全院师生很大的启迪。

 

 高海燕博士结合自己正在参与研究的《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项目》,详细介绍了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的建构过程。她谈到,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东、中、西部各县(区)不平衡的态势,且县域教育信息化测评环节较为薄弱,分类指导很难落到实处。因此聚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核心层面——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建立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诊断各县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及发展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海燕博士介绍到,项目研究一方面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厘清了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另一方面,深入对比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学术文献,遵循代表性、科学动态原则确定了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的核心指标;最后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要求,通过德尔菲法经多轮专家反馈,形成了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包含4阶段、4大维度10项指标,重点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