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历史】
1953年,我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先驱南国农先生在西北师范大学创造性地开设了《电化教育》课程,此举标志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起点。1960年至1973年,学校陆续增设了《电教教法》与《电教实验》课程,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西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在教务处率先成立电教组,并迅速发展成为电化教育馆。1979年6月,学校受教育部委托,成功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国电化教育研讨班,为我国电化教育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石。1981年,电化教育馆升级为电化教育中心。1984年,学校开始招收电化教育专科生,次年增设本科教育,并正式成立电化教育系。2000年成立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2006年获批增设数字媒体专业。2012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及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划归新组建的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则独立设置,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
【办学定位】
学院秉承“西部、民族、农村、远程”办学特色,立足甘肃、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历经4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教育数字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政策咨询、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和智能教育、设计人才培养高地。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中级及以下24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包含实验技术、期刊编辑)10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在专业技术队伍中,博士生导师11人(含兼职),硕士生导师2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副组长1人,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专家2人,“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组副组长1人、专家2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秘书长1人;甘肃省教育学教指委主任委员1名,甘肃省信息化教学教指委主任委员1名;首批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1 人,甘肃省领军人才 2 人;甘肃省 555 人才工程人选 2 人,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名,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2名,甘肃省“飞天学者”1 名,甘肃省“教学名师”1名。
【学科专业】
学院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并设有教育技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主办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学位点涵盖: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两个学术学位博士点;教育领导与管理(信息化教育治理)、学校课程与教学(信息化教学)两个教育博士学位点;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两个学术学位硕士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办学实力位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本科专业包括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技术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学院新的学科增长点,2019年获批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2022年获批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高就业率的“绿牌专业”。
【学生培养】
学院秉持“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结合前沿教学方法和高水平实践平台,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每四年动态更新一次培养方案,以“知行合一”为目标,建立“知识—能力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每年有近10%的优秀本科毕业生通过推免进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深造。
学院与多地教育局及中小学共建实习基地,构建“高校+中小学”协同创新体,积极开展“三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产教融合,与腾讯教育、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提供实践实习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实战、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增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
学院历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成功获批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包括两个国家级平台和七个省级平台,具体信息如下:
类别 | 名称 | 批设部门 | 批设时间 |
国家级平台 |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 | 教育部 | 2021年 |
互联网教育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2016年 | |
省级平台 | 甘肃省教育数字化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2023年 |
甘肃省智能教育产业研究院 | 甘肃省教育厅、科技厅、工信厅等 | 2022年 | |
甘肃省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中心 | 甘肃省教育厅 | 2020年 | |
甘肃木铎智能教育研究院 | 甘肃省民政厅 | 2019年 | |
甘肃省智能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 甘肃省教育厅 | 2019年 | |
甘肃省数字化教育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发改委 | 2013年 | |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 甘肃省教育厅 | 2013年 |
学院积极发挥科研团队优势,推动科研工作深入发展。近5年来,科研经费总计2000余万元,人均科研经费达30余万元,获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其他各级别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项7项,多项研究成果得到教育部、省市教育管理部门的采纳和高度认可。
【社会服务】
学院通过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指南研制、指导地方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深度参与学校技术赋能的学习方式改革等多种方式,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责。学院研制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被教育部采纳并印发(教师厅函〔2014〕7号),用于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主持研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教技〔2018〕4号)和《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教技〔2018〕16号)被教育部采纳并印发,用于指导各地建设与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试点的“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被作为一项重要行动写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完成的《关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用户使用满意度调查研究报告》被教育部科技司采纳,得到教育部领导批示;提出的“互联网+”师范生支教新模式、“云端学校”等被甘肃省教育厅采纳;制定的“甘肃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标准”被甘肃省教育厅采纳;为兰州市、西宁市、郑州市金水区等地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得到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