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教师数字技术赋能智慧教学暨人工智能艺术教育训练营在我院圆满落幕

发布者:教育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24-05-27浏览次数:194

5月21日,由甘肃省数字创意产教融合联盟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共创数媒科技有限公司、兰州现代教育科技服务中心承办的“甘肃省高校教师数字技术赋能智慧教学暨人工智能艺术教育训练营”在院成功落幕。本次训练营为期六天,吸引了来自全省15所高校的专业负责人参加

训练营于5月16日上午正式拉开帷幕学院副院长严富华主持开营仪式。甘肃省数字创意产教融合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毛燕燕女士致辞,她介绍联盟在搭建甘肃省数字文化产业业务协作、联合服务和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即将展开的培训活动充满期待。学院院长郭炯在致辞对所有参训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她强调了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希望本次训练营能够为甘肃省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严富华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本次训练营的目的、内容和安排,使参营教师对接下来的活动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随后,教育部动画与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副院长严晨带来题为《AIGC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思考》的首场报告,严教授从AIGC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分析了AIGC技术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关于AIGC融入设计学学科建设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


培训期间,我院教师魏小东教授AIGC赋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应用实践与前瞻探讨》主题第二场报告。他分享了自己在AIGC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AIGC工具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以及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示了AIGC技术如何被应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次训练营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丰富与多样性。培训专家蒋薇老师就专业AI绘画工具Stable Diffussion 的基础原理与基本操作以及插件的使用等基础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指导。补充讲解了Stable Diffussion 进阶ControlNet的使用搭配LORA生成图像AI角色三视图AI辅助线稿上色动漫线稿转3D等进阶内容。蒋老师以其专业的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复杂的AIGC理论巧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践指导,让参营教师们轻松掌握,受益匪浅。


菩瑞人工智能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渊所带领的AIGC团队,为参营的教师们深入剖析了Midjourney的正向与反向提示词撰写的技巧,同时拆解了成功落地的AIGC商业项目案例。此外,该团队还详细解读了AI模型训练的全流程,从训练集的收集与处理,到模式参数的精确设置,再到模型的测试与迭代调优,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专业的实操指导。通过他们的精湛讲解与实践操作,参营的教师们不仅对AIGC的相关工具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更在AI模型训练技术上获得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训练营的最后一天由我院郭绍青教授为参营教师带来了主题为《教师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的报告。他全面分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指出了教育领域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并给出了教师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应对策略。郭教授不仅从全球视角解读了数字技术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还结合实例,探讨了虚实结合的教学空间构建与运用。他特别提到,艺术和设计类专业的教师在数字化进程中,应着重培育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数字化不仅改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为学生打开了多元学习与探索的大门。参训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定位自身、提升学生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严富华副院长随后为参营教师作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中的AIGC应用探索与思考》报告全面而详尽地解读了院如何将AIGC技术有机地融合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课程建设中。通过精心策划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调整,学院已将AIGC技术无缝衔接至实践教学中,旨在使学生在坚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领略人工智能在多元化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并由此培育他们的专业能力、人文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严院长最后强调,AIGC时代,学院将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教育,助力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结营仪式,训练营还特别安排了数字艺术AIGC专业课程建设研讨分享环节,围绕重塑教学生态、重构教学模式、重造实习场景、重置专业关联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随着研讨会的圆满结束,训练营向每一位参营教师颁发了结业证书。

一周的学习和交流,不仅提升了教师们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也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获得了参营教师们的一致好评。相信通过本次训练营的成功举办,能够激发更多教师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为培养数智时代的新型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文:魏小东 刘昊华

图:马晓瑜 王毅仁

审核:严富华